
文|西坡
经常有读者看了文章受到启发,于是问:你读过哪些书,给我推荐几本好书呗。当然,我以前推荐过一些书,另外我文章里引用的书默认都是可推荐的。
但是每当遇到那些急切的提问者,我还是有些不知所措。我担心他们即便照方抓药,也很可能失望而归。首先,我没有辟邪剑谱之类的玩意需要秘不示人。我的头脑中和书架上确实清清楚楚有一些书,对于型塑我的认知发挥了关键作用。然而每个人的求知都是一条蜿蜒的路径。
我仔细回忆我的求知之路,发现那些重要的书出现之前,总有一些琐碎杂乱的线索。多半我当时正在兴致勃勃地研究某个问题,在爬梳资料的时候,顺藤摸瓜遇到一本好书,如获至宝,原来你在这里。事后我可能已经对当初研究的问题冷淡了,但这本书留下了。它在我的心智中成为一盏长明灯。有时候一盏灯亮了之后会暗,因为你一开始把它想得太好了,后来才意识到它只能照亮一小片地面。而有的灯则会越来越亮,你相信它永不会熄灭。
很多时候会有一种冥冥中自有天意的感觉,一条线索导向另一条线索,突然柳暗花明,宝贝出现。但事后想想你会发现,是你的困惑把你一步步引向了答案。你可能找到答案之后才明白自己究竟在困惑什么,但一定是先有的困惑,才会有寻到答案时的豁然开朗。
几乎所有对我重要的是,都是这么发现的。应该没有一本是别人告诉我“这本书很重要,所以你要看看”。有时候我也会按照别人的推荐买一些书,但一定等到我带着自己的问题去重新发现它,这本书才会在我的心智里亮起来。否则它只是一本躺在我的书架上与我没什么关系的书。
所以说,假如删掉我发现一本好书的前因后果,直接把书名报出来,你可能觉得省事了很多,但你省掉的恰恰是最宝贵的东西,就是在摸索的过程中发现自己真实的困惑与真实的喜好。
这也是我不喜欢社交媒体的一个原因。在古早互联网时代,大家还比较愿意分享自己真实的经历和想法,所以我们可以从别人的求知路径中寻获自己需要的线索。那时的互联网还有许多探索的乐趣。社交媒体把大家的心智链条大幅压缩了,每个UP主、公众号都在猜自己的受众喜欢什么,即便讲自己也是把自己包装成受众喜爱的模样。可是这么一压缩,探索的空间消失了。读者感到爽,就会继续刷你,感到不爽屏幕一划就跳过去了。可是他们没有机会找到自己的困惑,从自己的困惑出发,找到适合自己的药。
这不是具体某个创作者或者某个读者的问题,而是信息结构的问题。目前的信息结构,就是培养“不思考,只要爽”的。但社交媒体能够提供的爽,又都是隔靴搔痒的爽。所以大家一边觉得不解渴,一边又拼命地刷。
这就是信息社会的一个悖论。因为对人真正有帮助有启发的信息,一定是安静地待在那里等着被发现的,司马迁所谓“藏之名山,传之其人”,“其人”自己得有困惑有思考才能发现《史记》的伟大。没日没夜推送到你眼前的东西,即便真的对你有用,也不是立马见效的。一定得是你事后回想,发现确实是这么回事。
社交媒体更像是一个过滤器,看有哪些人能够看穿表面的迷雾,即便所有人都成了填鸭机器,自己也坚持做一个主动获取信息的人。如果你明白我在说什么,恭喜你,你已经进入新关卡了。
继续阅读
